15810874881 发表于 2024-3-14 18:48:48

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
经典:《大学》、《中庸》、《孟子》、《十三经注》、《正蒙》、《儒藏》、出土儒家简帛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存心”者,存其本心也;“养性”者,养其本性也,亦即养其天心天性也。人与天俱来之本来心性,无不纯乎至善。故只须存养之勿失,勿为境地与乎物欲意念所转,便自可入于圣地而与天合。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为尽心之本,养性为尽性之本。《中庸》除开宗明义标提“天命之谓之性,率性之谓道”外,其言以至诚尽性时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尽性工夫,扩而充之,即可与天地参。这全是一套最简要明白的“天人合一”工夫。
存心养性,不但为尽心尽性之本,且亦为炼心炼性与明心见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炼心炼性,固须从存养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见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养之何以得见。且也,明之之后,犹须存之;见之之后,犹须养之,久而弥光。不然,修证工夫,于证得明见之后,固可立地成佛,然于明见之后,亦可立地失之。夫心性之存养,即于成圣成道成佛以后,仍不可有一时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动。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尔败之。故必须守而勿失,死而后已方可。历来儒家中人,好剽袭佛家明心见性之旨以为用,庶不知儒门更有最上乘家珍在也。
成都曙光医院 昆明曙光医院 上海江城皮肤病医院 温州光明医院 上海徐浦中医医院 贵阳阿波罗医院
成都风湿医院 郑州痛风风湿病医院 贵阳强直医院 泰国优孕优孕行生殖中心
袋鼠宝贝生殖中心 北京美尔目医院泰国孕途国际   好孕国际生殖   苏州肤康皮肤病医院广州试管
柬埔寨诺芽国际生殖医院   重庆有喜生殖医院广州日菁生殖医院新宝恩生殖医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