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lqdq 发表于 2025-1-9 14:01:07

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规范

一、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的基本原则

工业机器人操作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在所有操作环节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人员、设备、环境及工作流程的潜在危害。主要原则包括:

人员安全:确保操作人员不受伤害,避免发生撞击、夹击、割伤、电击等事故。

设备保护:保障机器人及周围设施的正常运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

环境安全: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避免机器人与其他机械、物品及环境发生不安全的接触。

二、工业机器人操作规范

1.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启动机器人之前,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准备:

培训与认证:所有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机器人的结构、功能及安全要求。必须经过考试合格,持有相关操作证书才能上岗。

检查设备:在启动机器人前,进行全面的设备检查,确保机器人各部件处于正常状态,如电源线、气压、传感器和执行器等。

环境检查:确保机器人工作区域内没有障碍物,特别是与机器人臂的活动范围有关的区域。确保警示标识、紧急停机按钮等安全设施正常可用。

风险评估:根据机器人工作任务的复杂性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防护围栏、屏障或其他安全装置。

2. 操作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在机器人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安全规范:

避免进入危险区域:在机器人运行时,严禁进入机器人工作范围。若必须进入,需要采取停机、锁定等安全措施。

使用手动模式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手动调试或操作时,应确保周围人员的安全,避免误操作导致机器人误动作。

使用紧急停止装置:熟悉并掌握紧急停止按钮的使用方法。在机器人出现异常或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切断电源,防止进一步损害。

操作界面安全:操作员应确保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界面清晰可见,操作指令准确无误,避免因操作失误引起的安全事故。

3. 安全防护设备

在机器人工作区域,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常见的安全措施包括:

安全围栏和防护网:用以隔离机器人工作区域,避免人员进入机器人运动轨迹范围内。防护网的高度应根据机器人的工作范围设计,确保不被跳跃或跨越。

光电传感器和安全传感器:通过安装光电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设备,检测是否有人员进入机器人工作区。当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时,机器人应自动停机或降低速度。

急停按钮与安全开关:急停按钮应设置在操作人员可轻松接触的位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切断机器人电源。

4. 维护与检修

在机器人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时,操作人员需要遵循以下操作规范:

停机前检查:在进行任何检修之前,确保机器人已完全停机,切断电源,并标识该设备正在检修中。

定期检查与保养:定期对机器人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包括电气系统、机械部件、传感器、软件系统等,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记录维护日志:每次检查与维修后,操作人员应填写详细的维护记录,确保问题能够追溯。

三、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1. 机器人碰撞

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若运动轨迹规划不当或周围物体干扰,容易发生与其他设备或人员的碰撞。为防止碰撞事故发生:

机器人工作区域应明确标识,确保无人员或物体进入。

定期对机器人的运动程序进行模拟和测试,确保路径设计合理且安全。

采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发生异常时及时停机。

2. 机械夹击

机器人在执行搬运、装配等任务时,容易发生机械夹击,导致人员受伤。预防措施包括:

在机器人臂和操作人员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间距。

使用传感器检测碰撞并设置安全预警,避免发生夹击。

确保机器人具备“柔性”反应功能,当检测到异常阻力时能够自动停止。

3. 电气安全

由于工业机器人通常涉及复杂的电气系统,电气故障可能会引发火灾或电击事故。防范电气安全隐患的措施包括:

定期检查电气线路、接地系统和电池,避免线路老化或短路。

采取防护措施,确保电气元件不直接暴露,减少触电风险。

配备电气故障自动断电装置,一旦发生电气故障,立即切断电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