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协定的前景与挑战
中美贸易关系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最受关注也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自2018年以来,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升级,最终达成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和两国各自经济战略的调整,未来中美贸易协定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一、 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遗产与局限
“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签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紧张局势。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诺大量采购美国农产品、能源和制成品;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和金融服务领域做出承诺;以及建立争端解决机制。从表面上看,协议的达成似乎为两国贸易关系带来了喘息之机。
然而,这份协议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它并未触及两国间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如中国国有企业补贴、产业政策以及数据流动等。其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中国未能完全达到采购承诺,这使得协议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协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对中国贸易行为的疑虑和战略竞争的态势。因此,第一阶段协议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停火”,而非长期的解决方案。
二、 新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下的挑战
展望未来,中美贸易协定面临的挑战愈发复杂和多元。
1. 战略竞争加剧与“脱钩”风险: 随着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两国之间的竞争已超越贸易领域,延伸至科技、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美国通过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鼓励供应链回流或“友岸外包”等措施,试图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这无疑增加了“脱钩”的风险,也使得全面贸易协定的达成难上加难。
2. 结构性问题 unresolved: 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市场准入壁垒、国有企业补贴等方面的抱怨从未停止。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触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模式,任何新的贸易协定若要取得突破,就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些症结。然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也需要双方建立更强的互信,难度可想而知。
3. 政治周期与国内压力: 两国国内政治周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往往成为两党争论的焦点,总统面临来自国会和选民的强大压力,要求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在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发展战略的坚定性,也使得在贸易谈判中做出重大让步面临国内的压力。这种国内政治的考量,无疑为贸易谈判增加了复杂性。
4. 全球化逆潮与多边主义挑战: 当前,全球化面临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改革进展缓慢,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面临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两国能否在全球贸易框架下找到新的合作模式,而非仅仅进行双边对抗,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 贸易协定的前景展望:有限、务实与动态
尽管挑战重重,但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完全“脱钩”的成本巨大,对全球经济也将产生灾难性影响。因此,未来中美贸易关系更可能呈现出一种“有限、务实与动态”的协定模式:
1. 聚焦“小步快跑”的局部协议: 鉴于全面、一揽子协议的难度,未来两国可能更倾向于达成一些聚焦特定领域、范围较小的局部协议。例如,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两国仍存在合作空间,这些领域的合作可能包含贸易便利化条款。此外,在某些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贸易上,也可以寻求突破。
2. 强调透明度与执行机制: 任何新的贸易协定,无论大小,都必须更加强调透明度和可执行性。建立健全的监督和争端解决机制,确保协议条款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将是提升互信、避免未来摩擦的关键。
3.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 未来的中美贸易关系将是“竞合”关系的常态化。在战略高科技领域,竞争将是主旋律,甚至可能走向有限的脱钩。但在许多传统产业和消费品领域,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仍然存在,合作仍将是主流。如何划定竞争与合作的边界,将是两国政治家和企业界面临的长期课题。
4. 更多依赖“非正式”沟通与市场力量: 在官方协议难以突破的情况下,两国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的“非正式”沟通和合作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市场力量和商业逻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政治壁垒,推动在特定领域的贸易往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