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中美贸易技术战现状
一、冲突的根源:战略重要性与供应链脆弱性中美贸易半导体之争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核心因素:
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 对于美国而言,半导体是其科技霸权和国家安全基石。高端芯片的制造能力和设计主导权,直接关系到其在军事、情报、云计算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对于中国,半导体是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和摆脱“卡脖子”困境的关键。
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 尽管半导体产业高度全球化,但其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专业性。美国主导着芯片设计软件(EDA)和大部分高端芯片设计公司;荷兰ASML垄断了最先进的极紫外(EUV)光刻机;日韩在材料和设备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台湾台积电(TSMC)则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晶圆代工技术。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的瘫痪。
中国崛起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技实力的提升,其在半导体领域的野心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投入巨资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目标是实现芯片自给自足,这被美国视为对其科技霸权的直接挑战。
二、美国对华遏制策略的演变
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对华半导体策略不断收紧,呈现出多维度、系统性的特点:
实体清单与出口管制: 这是最直接的打击手段。华为、中芯国际(SMIC)等中国科技巨头和半导体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和设备。特别是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全面而严厉的出口管制措施,旨在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并禁止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为中国的先进芯片制造提供支持。
“小院高墙”策略: 美国试图构建一个由其盟友组成的“小院”,将中国排除在高端半导体供应链之外。通过外交施压和技术联盟,美国成功说服荷兰(限制ASML对华出口EUV/DUV光刻机)和日本(限制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对华出口)加入其阵营。
国内产业扶持: 为增强自身半导体竞争力,美国国会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巨额补贴鼓励半导体制造企业在美国本土建厂,以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
投资审查与人才限制: 美国政府加强了对中国在美投资的审查,并对中国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了障碍,以防止技术外流。
三、中国的应对与突围之路
面对美国的强力遏制,中国并未屈服,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
“举国体制”下的科研攻关: 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财政投入,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等渠道,扶持本土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企业,力求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国产替代”战略: 鼓励国内企业优先采购国产半导体产品,加速国产设备的验证和应用,以培育本土供应链。
人才培养与引进: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相关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吸引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贡献力量。
“非美”供应链建设: 积极寻求与非美国技术体系的合作伙伴,探索构建不依赖美国技术的替代供应链。
战略性储备与反制: 在某些关键矿产和原材料领域,中国也握有战略性优势,在必要时可能成为其反制美国的筹码。
四、现状与展望:一场持久战
当前的半导体技术战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短期内,美国占据上风: 尤其是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和先进工艺方面,中国的差距依然巨大,短期内难以弥补。美国及其盟友的协同作战,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造成了显著压力。
长期看,中国韧性不容小觑: 中国庞大的市场、充沛的资本投入和强大的举国体制,使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在中低端芯片和某些特定应用领域,中国已具备一定的自主生产能力。
技术路径多元化: 面对传统CMOS工艺受限,中国可能寻求在异构集成、先进封装、Chiplet(芯粒)技术以及第三代半导体(如碳化硅、氮化镓)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全球化与脱钩的张力: 尽管美国试图“脱钩”,但半导体产业高度全球化的本质,使得完全脱钩成本巨大且几乎不可能。这种张力将持续存在。
潜在的“技术分叉”: 中美两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标准、生态系统和供应链可能会出现“分叉”,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这将对全球科技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