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10874881 发表于 3 天前

运动后拉伸,不只是“走个过场”——你必须知道的科学...

  结束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后,你是否常常因为疲惫而直接忽略拉伸环节?或者只是草草了事?拉伸常被视为运动的“收尾工作”,可有可无。然而,科学证明,正确的运动后拉伸是运动恢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带来的益处远超你的想象。
  一、运动后拉伸的核心作用
  促进恢复,缓解酸痛:运动时肌肉反复收缩,会产生代谢废物(如乳酸)并导致轻微的肌纤维损伤,这是运动后肌肉酸痛(DOMS)的原因之一。
  拉伸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的清除和新鲜氧气、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缩短恢复时间,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
  改善柔韧性,预防损伤:运动后肌肉处于温热状态,此时进行拉伸效果最佳。规律的拉伸能逐步增加肌肉和肌腱的延展性。
  更好的柔韧性意味着关节活动范围更大,肌肉在运动中能更协调地工作,有效降低因肌肉僵硬、活动受限而导致的拉伤、扭伤等运动损伤风险。
  维持肌肉长度,优化体态:经常运动的肌肉容易缩短(如久坐导致的髋屈肌紧张,跑步导致的腘绳肌紧张)。
  拉伸有助于平衡肌肉张力,防止某些肌肉过度紧张而牵拉骨骼,导致含胸驼背、骨盆前倾等不良体态问题。
  帮助身心放松:拉伸过程需要专注和深呼吸,这有助于降低心率,平复神经系统,从运动的兴奋状态平稳过渡到休息状态,带来身心的放松感。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运动后拉伸?
  时机: 在运动结束后立即进行,此时肌肉温度高,效果最好。无需等完全冷却。
  方式: 以静态拉伸为主。针对本次运动主要使用的肌群进行拉伸。
  方法:
  缓慢进行: 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弹震式拉伸(快速弹跳),以防拉伤。
  感到拉伸感: 将目标肌肉拉伸到感觉有轻微张力或牵拉感的位置,不应感到剧烈疼痛。
  保持时间: 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重复2-3次。研究表明,保持20-30秒效果更佳。
  均匀呼吸: 保持深长、均匀的呼吸,不要憋气。呼气时可尝试再稍微深入一点拉伸。
  重点拉伸部位(以跑步为例):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 站立,一手扶墙,另一手抓住同侧脚踝拉向臀部。
  腘绳肌(大腿后侧): 坐姿或站姿,一条腿伸直,脚跟点地,身体前倾,感受大腿后侧拉伸。
  小腿三头肌(小腿): 靠墙站立,一腿在前弯曲,一腿在后伸直,脚跟踩地,身体前倾。
  臀部肌群(梨状肌等): 坐姿,一腿弯曲跨过另一腿,脚放在对侧膝盖外,身体向弯曲腿方向扭转。
  髋屈肌: 弓箭步,后腿膝盖着地(垫毛巾),身体重心前移,感受后腿髋部前方的拉伸。
  三、常见误区
  误区一:拉伸可以完全防止肌肉酸痛。 拉伸能减轻酸痛,但无法完全消除,因为DOMS是肌肉适应性重建的正常过程。
  误区二:拉伸时间越长越好。 过长时间(如超过1分钟)的静态拉伸可能暂时性降低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不适合在运动前进行(运动前应以动态热身为主)。
  误区三:拉伸时必须痛才有效。 “痛”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应在“拉伸感”而非“疼痛感”范围内进行。
  结语: 运动后的拉伸绝非可有可无的“走形式”。它是科学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投资于身体恢复、预防损伤、提升运动表现和长期健康的关键一步。下次运动后,请务必留出5-10分钟,认真对待你的拉伸,让你的身体得到真正的放松与修复。
健康养生 养生知识 科普文章 养生常识 养生健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动后拉伸,不只是“走个过场”——你必须知道的科学...